2021年成人高考專升本《大學語文》復習資料:知識點歸納(一)
1.1作品索引
《詩經》 《采薇》 《尚書》 《春秋》 《國語》 《左傳》 《戰國策》 《九章》《惜誦》 《涉江》 《哀郢》 《史記》 《歸田賦》 《蒿里行》 《詩品》 《燕歌行》 《哀江南賦序》 《西洲曲》 《文心雕龍》 《知音》 《春江花月夜》 《收京三首》 《喜聞官軍已臨賊境二十韻》 《三吏》 《三別》 《三絕句》
1.2作者索引
屈原、老子、司馬遷、張衡、曹操、曹植、曹丕、庾信、孔融、陳琳、王粲、徐干、阮瑀、應玚、劉楨、劉勰、'初唐四杰'、陳子昂 、王維、孟浩然(王孟)、高適、岑參(高岑)、李白、杜甫、韓愈、孟郊、李賀、白居易、元稹、張籍、杜牧、李商隱、張若虛、賀知章、張旭、包融、杜甫、柳宗元
1.3作品簡要
1.《詩經》
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,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305篇,是我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作?!对娊洝分饕罁魳诽攸c作為標準來分類,即風、雅、頌三類。'風',是地方民間音樂曲調的意思。'國風'是15個地區的樂歌。'雅',正也,即標準音,是王畿附近的樂曲名稱。'頌'是宗廟祭祀的樂歌。重點篇章:《采薇》 。
2.簡述《詩經》的藝術成就。
(1)直抒胸臆的特色
《詩經》中無論是積極干預時政的怨刺詩,抒寫民間疾苦的役役詩,還是反映社會生活的婚戀詩、農事詩,無不直面人生,表達真情實感,不作無病呻吟。因為《詩經》真實地反映社會人生,開創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,成為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優良傳統。
(2)賦、比、興的表現手法
'賦、比、興',是后人研究《詩經》時總結出來的三種詩歌藝術表現方法,與'風、雅、頌'合稱'六義'.'賦',就是鋪陳直敘,不用比,興,直截了當地鋪敘、抒情、描繪,把要表達的思想內容有層次地說出來。'比'就是比喻,打比方。'興' 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的開頭,通過聯想以觸發起詩人思想感情勃發的表現方法。
《詩經》賦、比、興手法的運用,極大地豐富了我國詩歌的表現藝術,對形成中國詩歌興寄遙遠、含蓄蘊藉的特有風貌起著重大作用。